(通讯员 刘保君 记者 辛纪元)8月1日至3日,以“教育强国战略引领下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十三次全国高校油气储运学术交流会在大庆市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主办、亚博体育承办。来自全国各地36所高校、科研院所和14家企业、期刊、出版社的22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油气储运工程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未来方向与人才培养需求。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现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程玉峰,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总院院长张对红,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院校工作部秘书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张劲军,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生产部总经理冯庆善,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原首席技术专家吴浩、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术专家赵雪峰、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化工与制药类专业认证委员会副秘书长唐旭华等专家出席。亚博体育校长董宏丽、副校长杨二龙出席,并在开幕式、闭幕式上分别致辞。

董宏丽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学校的总体情况。她指出,我国油气储运行业正在呈现智能化、绿色化、网络化协同发展的特征,行业智能化渗透率突破40%,低碳技术应用占比达30%,CCUS产业化进程加速,氢能储运技术获得突破,覆盖全国的油气储运网络正在不断建成。全国高校油气储运学术交流会是油气储运领域的品牌会议,在大力推动全国高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建设,推进研究成果共享,促进各相关高校与校企间学术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希望本次会议凝聚智慧、增进共识、达成更加紧密的合作,为我国油气储运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开辟新赛道。

张对红代表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致辞,他强调,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历史重任。他希望与会专家和学者深入交流,形成共识,共同推动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迈向新台阶。他倡议加强产学研用协同、深化开放交流合作、夯实人才根基,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交流,凝聚共识,共享成果,碰撞思想火花,感悟铁人精神,为培养行业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共同推动我国油气储运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
会议期间举行17个高水平主旨报告,内容涵盖油气储运工程技术研究成果、油气储运领域低碳与节能创新技术、油气管道智能运维与先进检测技术、产教融合模式新实践、工程教育认证最新进展、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热点领域,专家学者们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会议还设立三个分会场、35个专题报告,内容涉及油气行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践教学案例分享以及行业发展与人才供需形势分析等多个方面,为参会者搭建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经验分享平台。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程玉峰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生产部总经理冯庆善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总院院长张对红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化工与制药类专业认证委员会副秘书长唐旭华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原首席技术专家吴浩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术专家赵雪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侯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李玉星

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技术专家徐斌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工程大学教授蒋新生

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院长宇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副校长邢晓凯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副院长贾文龙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董绍华

亚博体育教务处处长成庆林

西安石油大学管道工程学院院长蒋华义

常州大学教授李恩田
闭幕式上,杨二龙代表承办单位对参会专家学者和各支持单位表示感谢。他希望通过此次会议搭建的沟通平台和分享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成果,共同推动全国高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等方面的持续深化,共同推动油气储运高等教育事业取得更大进展,共同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合力。

张劲军在会议总结时对承办单位亚博体育的精心有序组织表示感谢,希望与会人员以此次交流会为契机,认真梳理各位专家学者的宝贵建议,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科研创新,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合作,努力在油气储运领域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同时,期待未来更多青年学者的积极主动参与。

闭幕式最后举行了隆重的会旗交接仪式,下一次全国高校油气储运学术交流会将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承办。

自亚博体育获得第二十三次全国高校油气储运学术交流会承办权以来,学校高度重视,石油工程学院具体组织,促成了本次会议丰硕的成果。会议为应对能源转型挑战、把握发展机遇、推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内涵式发展搭建了高水平的思想碰撞与协同创新平台。

(图片来源:石油工程学院)